蘆芽山景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佛教名山,毗盧佛道場。內(nèi)有300萬年前的國家地質(zhì)公園萬年冰洞,有中國華北地區(qū)罕見的水平聯(lián)洞型棧道,是世界罕見的生態(tài)基因庫。
景區(qū)薈萃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廟、關(guān)”十大系列的旅游產(chǎn)品,是集國家地質(zhì)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水利風景區(qū)及中國民間文化旅游示范區(qū)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
景區(qū)以蘆芽山(太子殿主峰)為中心,包括馬侖草原、小蘆芽山、萬年冰洞、千年地火以及懸崖棧道、天池湖群和情人谷等諸多景點。
【地理環(huán)境】
地理位置
蘆芽山景區(qū)地處寧武縣中部,橫貫縣域東西,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1°50′-112°5′30″,北緯38°35′40″-38°45′。風景區(qū)呈散塊狀分布,北至蟠龍嶺,西至縣界,南至荷葉坪,東至汾河,總面積32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蘆芽山景區(qū)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平均海拔1800-2000米。其中管涔山脈主峰臥羊場海拔2606米,蘆芽山脈最高峰荷葉坪海拔2784米,蘆芽山(太子殿山峰)高2736米。境內(nèi)地形復雜,垂直高差達1300米之多。整個管涔山地區(qū)地形中部高,東西低,有土石山區(qū)、黃土丘陵區(qū)、河川三種類型地貌。以寧武縣分水嶺為界,向西南為汾河流域,向東北為恢河流域。汾河河谷西部多高山峻嶺,森林覆蓋較好;趾映饰髂蠔|北走向,沿河谷地地勢較低,兩側(cè)多黃土丘陵,基本無森林覆蓋。
氣候特點
蘆芽山景區(qū)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寒冷干燥,多大風,四季分明,冬季漫長,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風景區(qū)內(nèi)年平均氣溫6.2度。最熱月為7月,平均20.1度,最冷月為1月,平均-9.9度。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
【資源情況】
動物資源
蘆芽山景區(qū)共有脊椎動物26目68科300種,其中鳥類有17目47科248種、獸類有6目15科41種、兩棲爬行類有3目6科11種,分別占全省鳥類、獸類、兩棲爬行類總數(shù)的59.5%、51.9%和26.8%。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褐馬雞、黑鸛、金雕、胡兀鷲、大鴇、金錢豹、原麝7種;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石貂、青鼬、鴛鴦、大天鵝等37種;有中日共同保護候鳥102種;中澳共同保護候鳥24種;省級保護動物20種。在248種野生鳥類中有留鳥53種、夏候鳥72種、冬候鳥27種、旅鳥96種,屬古北界的鳥類有138種、東洋界種類32種、廣布兩界的種類78種。在41種野生獸類中有古北界種類26種、東洋界種類4種、廣布兩界種類11種。在11種兩棲爬行動物中有古北界種類8種、廣布兩界種類3種。
植物資源
蘆芽山景區(qū)共有高等植物4門102科954種,其中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水曲柳,山西省重點保護植物寧武烏頭、楔裂美花草、文冠果、黨參4種。在高等植物中有喬木67種、灌木125種、草本691種、農(nóng)作物38種、苔蘚8種、蕨類25種。其中有藥用植物149種;食用植物中有油脂植物47種、粉植物20種、維生素植物55種、飲料植物15種、蜜源植物57種、飼用植物204種;工業(yè)用植物中有用材植物156種、纖維植物41種、鞣料植物31種、芳香植物37種、有毒植物12種。保護區(qū)森林覆蓋率36.1%,活立木總蓄積量84.6萬m3(國有林)。保護區(qū)內(nèi)以云杉、華北落葉松為主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素有“華北落葉松的故鄉(xiāng)”、“云杉之家”的稱譽,是我國暖溫帶殘存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區(qū)中保存較完整的地區(qū)之一。按有林地面積3897公頃計算,保護區(qū)內(nèi)平均每公頃蓄積量達217.08m3,和全省有林地蓄積量每公頃36m3相比,高出6倍之多,出材率達75%以上。
菌類資源
現(xiàn)己查明的大型真菌菌類共有9目26科75種,分屬于2門4綱。在景區(qū)的75種大型真菌中,除刺革菌科的茶子隱皮孔菌可在木頭或地上生長外,有31種生于木頭上,43種生于地上;除傘菌目絲膜菌科的茶褐絲蓋傘有毒外,有34種可以食用,其中銀耳科的金耳、茶耳、多孔菌科的豬苓、松生擬層孔菌、地星科的尖頂?shù)匦、馬勃科的網(wǎng)紋馬勃、紫色禿馬勃7種還可以作為藥用。
【主要景點】
蘆芽山
蘆芽山峰巒重疊,山峰尖峭,森林廣茂,區(qū)內(nèi)有700多種植物、240多種動物,100多種名貴中草藥,是世界罕見的生態(tài)基因庫。是三晉母親河、華北水源地、華北落葉松故鄉(xiāng)、云杉之家,也是國內(nèi)唯一的毗盧佛道場和世界珍禽褐馬雞的主要保護地。
蘆芽山因形似一“蘆芽”而得名,海拔2736米,主峰絕頂約10平方米的石坪上,巍然托起一座石砌建筑——太子殿。因其位居群山之極,數(shù)十里外即可看到。
蘆芽山曾是歷代帝王將相、騷人墨客休閑游獵的首選地方。隋煬帝曾多次到此避暑游獵,在天池處建龐大行宮群落,迤邐百里,鼎盛一時。
太子殿
太子殿為石基石壁構(gòu)筑,殿脊有一鐵校直指蒼穹,似為避雷特置。殿頂向四面披散,原以銅瓦鋪蓋,今已遺失。殿門北向而開,門據(jù)有石鑿“太子殿”三字赫然醒目。兩側(cè)墻壁 又鑿“佛祖”二字,工整雄勁。據(jù)考證,蘆芽山是中國唯一的毗盧佛道場,太子殿即為佛頂。
太子殿今有梯道可達,殿周新筑鐵圍欄可保臨崖繞殿安全無虞。 殿門兩側(cè)石刻聯(lián)語系光緒年間白文良倡修該殿時書鑿,句為: “復慈云于中國,施法雨于邊方! 近人黃克毅有詩贊太子殿景致: 素仰蘆芽景色美, 山靜林幽惹人醉; 危崖嶙嶼聳碧空, 太子殿前幾忘歸!
相傳,古時有一牧童,父母雙亡后,只好寄宿于兄嫂門下。吝嗇的嫂嫂不準牧童回家食宿,卻要他成天放牧牛羊,砍柴做重活?蓱z的牧童只好與羊群為伴,靠賞山花野草解除苦悶。時間長,他發(fā)現(xiàn)每當營草葉下掛滿露水珠時,就準定要下雨。他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眾鄉(xiāng)親。大伙按他提供的雨訊安排農(nóng)活,果然很靈驗。就這樣,牧童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敬,被視作專司云雨之職的神靈。他去世后,人們在他坐化的蘆芽山主峰之巔修了一座石砌廟宇,即太子殿。
馬侖草原
馬侖草原海拔2721米,面積6000多畝,形成于75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與蘆芽山南北相望,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亞高山草甸之一。這里牧草肥沃,是歷代帝王牧養(yǎng)戰(zhàn)馬的基地。
馬侖草原將草甸、森林、高山、峽谷、奇松、怪石、長城、將臺、基塔融為一體。東南隅有怪松苑,正南面是奇石坡,西南隅坍塌的舍利塔群半掩半露隱沒于草叢中,北齊長城縱貫草原東西。
萬年冰洞
萬年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已有300萬年的歷史。
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氣候條件論,根本構(gòu)不成結(jié)冰的環(huán)境,而洞內(nèi)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處冰愈厚。它是全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凍土層以外發(fā)現(xiàn)的罕見的大冰洞。并且與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處,有一處千年不熄的地火,當?shù)厝朔Q千年火山。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卻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
2005年,寧武萬年冰洞在第四批國家地質(zhì)公園評審中,成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現(xiàn)開發(fā)近百米。分成上下多層,通過鉆冰洞,下冰樓梯,過冰棧,可到各層觀光。每層可容納數(shù)十人,洞內(nèi)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簾、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鐘、冰人、冰菩薩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洞內(nèi)大大小小的景致玲瓏剔透,晶瑩奪目,堪稱一個冰的世界。
石門懸棺
石門懸棺位于寧武城西70公里處小石門村西極為幽僻的山谷內(nèi),峽谷深處有一個幽僻的巷彎,入口石壁如門,巷內(nèi)林木蔥翠,古建專家認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考古專家認為石門懸棺是長江以北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處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這就是頗具神秘色彩的石門懸棺景區(qū)。
環(huán)顧石門內(nèi)的石壁,并非危巖高聳,而僅有10至20多米之高,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頂覆蓋著綠樹灌叢,石壁上懸掛的木棺,有嵌在巖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樁支撐,也有用鐵鏈吊捆的,既有一棺獨懸,也有雙棺并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
除此外,在石門周圍一帶的山壁上,還有零星的懸棺分布。懸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陰涼干燥處,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數(shù)十米,十數(shù)米高的不等。據(jù)考古專家們考證認為,石門懸棺是迄今中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
石門懸棺的懸葬方式大致可分為洞穴式、懸吊式、懸樁式、棧道式。洞穴式是在懸崖高處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懸吊式是在懸崖高處用鐵鏈將棺材吊掛起來;懸樁式是在懸崖上鑿洞,平插上木樁,將棺材擱到木樁上;棧道式是在懸崖中間鑿孔插樁,鋪成一個微型棧道,將棺材擱在棧道上。石門懸棺因其包含棧道、崖縫、樁崖、懸吊、洞穴等多種類型,在品種上名列華夏第一。
懸崖棧道
懸崖棧道位于涔山鄉(xiāng)張家崖村西的翔鳳山上,創(chuàng)建年代可上溯到唐朝貞元年間。原長42華里,一座座懸空古剎由棧道相連,驚險絕倫,獨具特色,是“中國華北地區(qū)罕見的水平聯(lián)洞型棧道”,也是寧武縣古十景之一。
羅漢殿是懸崖棧道的第一處建筑也是棧道的起點,面闊三間9米,進深10米的羅漢殿依山而筑,建筑巧妙利用了后面的天然石洞,洞內(nèi)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塑像,殿名也由此而來。羅漢殿旁邊是清代道光年間重修該寺廟的碑一通,碑上記載這座山上昔日的繁華。沿著棧道膽顫心驚地轉(zhuǎn)過一處險地,鉆過一處石洞,又是一座面南坐北的大殿——毗盧殿。毗盧殿面闊三間,進深10米。內(nèi)有毗盧遮那佛塑像。毗盧佛是如來佛祖的法身。千余米的棧道上共有石洞15個,其中最長15米。15米的長洞盡頭,西禪院高聳于300余米的石壁凹地,是寺廟住持的寓所。
汾河源頭
汾河源頭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尋根感恩的母親河。汾源四周九山匯聚,溪流淙淙,亭臺樓榭,風光旖旎。源頭有一水塘,塘上石壁刻有“汾源靈沼”四個大字,壁上雕有一個龍頭,龍口中噴出一股清泉,終年流淌不絕。雷鳴寺、魁星閣挺立樓子山上,沾汾河之靈氣,氣象不凡。自古以來就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
雷鳴寺
汾源靈沼處,原建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古剎,名為雷鳴寺。因汾水從石崖下龍口噴出時聲如雷鳴而得名。雷鳴寺總體規(guī)模宏大巍峨,廟宇依山而筑,殿堂櫛次鱗比,四周古柏掩映,寺內(nèi)朱檐金頂,琉璃布瓦,雕梁畫棟,紫檀木刻。一幅幅壁畫懸塑巧奪天工,一塊塊古纂石刻細膩猷勁,加之無數(shù)亭、臺、樓、閣、樹、廊、門、洞合理布局,相映生輝,該寺向為晉北名剎。每年夏歷四月初八,此處舉行古廟會。屆時鄰近州縣以至內(nèi)蒙、河北客商游僧,專來赴會,盛況空前。
九重瀑布
九重瀑布位于寧武縣東寨鎮(zhèn)大溝村腳下,在情人谷景點與馬侖草原之間,距東寨鎮(zhèn)約12公里。因其地勢高峻,天藍氣清,有似入天宇之感,故名“九重瀑布”。瀑布從森林密布的山谷石崖上直瀉而下,全場300余米,落差高達55米,流量120m/s,負氧離子28000個/cm,暑期最高氣溫19°C。
支鍋奇石
寧武縣城30公里處的東寨鎮(zhèn)西樓子山南麓半坡,有一座峭巖矗立于溝側(cè)溪畔。這峭巖高約兩丈余,頂部巍巍托起一塊巨大奇石。這奇石以兩塊小石作支腳,立于約三四十度的峭巖斜坡頂部。奇石高約3米,闊約2米。雖立斜坡,風吹似動,但數(shù)干百年來,它卻一直屹立在那里。由于奇石狀似加蓋的鍋,支撐它的兩小石形若鍋腳,故而人稱“支鍋奇石”,成為古寧武府和寧武縣八大奇景之一。據(jù)關(guān)專家考察,該奇石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期。
據(jù)傳,上古,江河橫溢,汾水為患,爛泥遍地,人民苦難深重,渴求治汾。帝為救民于水火,便遣臺駘作水官,專門負責治理汾河,臺駘是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昧的兒子。他是繼大禹之后,華夏歷史上又一位功勛卓著的治水大師。治汾大師臺駘治理汾患時,曾在樓子山坡置一大鍋,用管涔松木燃火,經(jīng)年累月地熬煮汾洪,終于將洪水煮干,汾患平息。后來臺駘煮洪水的大鍋變成了支鍋石,臺駘也被玉帝召去作“雨師”和“汾神”去了。這里原本是臺駘治水時的點將臺和指揮臺,原因在于其地居高臨下。臺駘治水成功后,為了使洪水不再肆虐泛濫,便在此處設(shè)置了這塊巨大的“鎮(zhèn)魔石”。說來也怪,有鎮(zhèn)魔石屹立于此,汾洪果然沒有再像上古時那般肆虐過。
情人谷
位于寧武縣城西林溪山深處,是一條幽雅美麗的溝谷。整條溝谷全長十華里,一條四季不斷的清溪自谷掌流出,在落差十數(shù)米的瀑布下,形成許多石潭;整條出谷由許多“S”型組成,每個“S”型都蘊藏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隨季節(jié)變化各呈紛異,是一處回歸自然、抒發(fā)情感的浪漫之境。
相傳一對堅貞的情人在此地終成眷屬,一條清溪自谷中流出,終年不斷,象征情人之間纏綿的情絲,瀑布、石潭、山花野樹、婉轉(zhuǎn)鳥鳴以及峰回路轉(zhuǎn)的小徑,象征著愛情生活諸多況味。情人谷隨季節(jié)變化各呈紛異,卻一樣的美麗,象征永恒的愛情。
天池湖群
群由大小15個天然湖泊組成,馬營海(也叫“母!保┦翘斐睾褐忻娣e最大的湖泊,海拔1771米,平均水深8米,面積0.607平方公里,蓄水量800萬立方米;唐貞觀元年到儀鳳年間,唐王朝先后在大西北設(shè)立了8坊64監(jiān)用以飼養(yǎng)官馬,其中僅管涔山地區(qū)便設(shè)有天池、元池、樓煩三大牧監(jiān),三大牧監(jiān)馴養(yǎng)軍馬70萬匹,一時“牧馬數(shù)萬,色別為群,望之如云”,留下了“樓煩出駿馬”,“樓煩牧政甲天下”的佳話,當時的天池一帶出產(chǎn)的樓煩馬和西域出產(chǎn)的駿馬齊名天下,為唐王朝的強盛壯大立下了不朽之功。
鴨子海
鴨子海,緊臨天池和琵琶海,三海呈鼎六狀。海拔1840米,水深4米,水面積0.07平方公里。池水明凈,色如玉露,形似鴨蛋,海內(nèi)有大量的鯉魚、草魚、鯽魚、海濱野鴨成群,是野鴨繁衍棲息的樂園,故而得名鴨子海。
鴨子海景色別致,風韻獨特,沒有噪音,始終保持著大自然的童貞。只見碧波之上,群鴨竟渡,“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陽光映海中,酷似大海在噴金吐玉。春秋二季,白天鵝也常來作客,把鴨子海作為她們的遷徙的驛站,給鴨子海平添了吉祥與歡樂。站在鴨子海邊的高崗上,可看到其它好幾處高山湖泊。山上是天然綠洲,東鄰暖海,古代,這里也同琵琶海一樣,是宮娥嬪妃的游樂休憩之地。
暖海
暖,F(xiàn)為暖泉溝水庫,平均海拔1800多米。治理前,這里植被稀少,水源涵養(yǎng)能力漸失。寧武縣治汾指揮部2001年開始對這里進行治理,修建骨干淤地壩1座,是亞洲最大的淤地壩水利工程,栽植喬木林6248畝、灌木林3300畝,封山育林5250畝,修筑梯田1650畝。暖泉溝骨干壩的建成運行為汾河源頭水源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800余畝水面引來眾多水鳥繁衍生息,充足的水源也為流域內(nèi)苗木成活打下基礎(chǔ),暖泉溝流域樹木保存率達到95%以上,60萬株云杉。
琵琶海
琵琶海,位于馬營海南一華里處的山巔,海拔較天池高出十幾米,水深4米,面積0.6平方公里,因狀似琵琶而得名。因琵琶海在汾陽宮正前方,與天池相鄰,隋代,這里曾作為宮廷要員和宮娥嬪妃游覽、休憩、垂釣的場所。
據(jù)志書記載,有一種神鳥,也稱作靈鳥。每當落葉敗枝飄入池中,靈鳥便飛去噙出,以保持水永遠清靜。唐代韓吏部詩云:“林柯有脫葉,欲墜鳥驚救”,正是這種意境的寫照。
元海
元池也叫“公海”是天池湖泊群中僅次于馬營海的第二大湖泊,和“母海”并稱為“鴛鴦!。海拔1845米,平均水深11米,面積0.275平方公里,蓄水量680萬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