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偯娣e1565.5平方公里,共轄7鄉(xiāng)、8鎮(zhèn),134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690個村(居)民小組?側丝2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5.53萬人。

梁蕭鳴鳳三年(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始建盧溪縣。唐天寶元年(742),改辰州盧溪郡,盧溪縣治西遷至洗溪口。南宋紹興妝,復遷至沅、武水交匯處。清順治六年(1649),改盧溪縣為瀘溪縣。1300多年的歷史沉淀生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代留下大量文物,境內有多處古人類文化遺址和歷史古跡。
行政區(qū)劃
瀘溪縣轄8個鎮(zhèn)、7個鄉(xiāng):
鎮(zhèn):白沙鎮(zhèn)、合水鎮(zhèn)、達嵐鎮(zhèn)、興隆場鎮(zhèn)、武溪鎮(zhèn)、洗溪鎮(zhèn)、浦市鎮(zhèn)、潭溪鎮(zhèn)
鄉(xiāng):八什坪鄉(xiāng)、小章鄉(xiāng)、白羊溪鄉(xiāng)、石榴坪鄉(xiāng)、永興場鄉(xiāng)、梁家潭鄉(xiāng)、解放巖鄉(xiāng)
歷史沿革
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將董珍分沅陵縣建盧溪縣,因武水出口一段名盧水及水北有盧山而得名。南北朝梁蕭衍十年(511)置盧州,州治設沅水、武水交匯處即今武溪鎮(zhèn)東北郊,轄南陽郡。梁蕭鳴鳳三年(619,唐武德二年)始建盧溪縣。唐天寶元年(742),改辰州盧溪郡,盧溪縣治西遷至洗溪口。南宋紹興初,復遷至沅、武水交匯處。清順治六年(1649),改盧溪縣為瀘溪縣,沿用至今。清代,瀘溪縣屬湖南辰沅永靖道辰州府。民國初,屬湖南辰沅道,民國29年(1940)屬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1月成立中共瀘溪縣委員會和瀘溪縣人民政府,屬湘西行署沅陵專區(qū)。1952年屬湘西苗族自治區(qū)(1957年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未變。2001年6月27日,民政部批準(民發(fā)[2001]165號)將瀘溪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武溪鎮(zhèn)遷至白沙鎮(zhèn)。

地理環(huán)境
瀘溪縣地處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方,武陵山脈向雪峰山脈過渡地帶。其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形狀,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傾斜,沅江沿縣境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屬低山地區(qū)。
瀘溪縣地處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方,武陵山脈向雪峰山脈過渡地帶。武陵山脈地處中國中南部,跨越湖南、湖北、貴州和重慶四省直轄市,長度約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武陵山脈為東西走向,主峰為梵凈山;最高峰為鳳凰山主峰,海拔2570米。
氣候特征
瀘溪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9℃,年均降雨量1326毫米,全年無霜期278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自然資源
瀘溪境內有沅江及其支流武水、沱江、酉溪河等,另有大小溪流123條。年平均徑流量11.6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0萬千瓦小時,僅開發(fā)1.35萬千瓦小時;有中型水庫1座。
瀘溪縣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初步勘探礦產達45種之多。其中磷1.5億噸、鋁512.3萬噸、全縣60%的地方都有石灰石,白云石1億噸以上,開發(fā)利用潛力很大。
瀘溪縣主產糧食、油菜、煙葉、辣椒、柑桔、油桐、油茶、板栗等。武陵椪柑以其品質優(yōu)良而出名;工業(yè)主要產品有鋁錠、金屬錳、黃磷、莫來石、球形鋁粉、水泥。其中黃磷、金屬錳遠銷東南亞、美國、西歐等國家和地區(qū)。高級耐火材料莫來石填補國內空白,列入全國名優(yōu)產品精選錄。微細球形鋁粉獲全國星火計劃精品金獎。

經濟概況
2009年,全縣實現GDP總量30.43億元,同比增長20.4%。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4.35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yè)增加值17.61億元,增長33.1%;第三產業(yè)增加值8.47億元,增長9.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11102元,比上年增加3099元。一、二、三產業(yè)的比重為14.29:57.88:27.83。工業(yè)已占縣域經濟的主導地位,為工業(yè)強縣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基礎上,全縣財政收入也在不斷壯大,財政總收入已達2.5億元,同比增長10.79%。
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全縣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28戶,資產總額71843萬元,從業(yè)人員6227人,分化工、冶金、輕工、建材四大類,主要產品有磷肥、鋁錠、特種鋁粉、機制紙、電解錳、硅錳、硫酸、鋁桿、水泥。其中以鋁、磷、錳、鋅為主的礦產品日益發(fā)展壯大,將建成全省鋁、磷基地。
農業(yè)基礎雄厚:土地肥沃,生產條件較好,現在耕地20.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稻谷、油菜、辣椒、荸薺、蓮藕、大蒜、椪柑等。通過定方向、轉觀念、創(chuàng)環(huán)境、育龍頭、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成效明顯,逐步建成椪柑支柱產業(yè)。種植椪柑面積達13萬畝,總產量2萬噸,為全國之冠,并連續(xù)三年榮獲全省優(yōu)質水果評比金獎。玻璃椒遠銷國內外。
教育文衛(wèi)
2009年,全縣各類學校139所,其中小學124所,普通中學19所,職業(yè)中學1所。全縣有教職員工2940人,其中專任教師2755人。當年小學招生4484人,普通中學招生6969人,職業(yè)中學招生1279人。當年小生在校學人數27831人,普通中學生在校人數19603人,職業(yè)中學生在校人數1528人。當年小學畢業(yè)生人數5090人,普通中學畢業(yè)生人數6211人,職業(yè)中學畢業(yè)生人數263人。小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2%。當年高考錄取人數1261人。其中重點大學94人,一般本科396人,專科771人。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建設8所。
全縣有廣播電視臺1座,中短波廣播發(fā)射臺和轉播臺2座,電視臺2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49%。有線電視用戶2.15萬戶,有線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26.9%。完成13個鄉(xiāng)鎮(zhèn)16個行政村自然“盲點”村寨2518套直播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覆蓋人口2.6萬人。累計完成投資80多萬元,共建設光纜主干線路45.8公里,支干線路41.2公里。新增有線電視用戶2150戶。
年末全縣有衛(wèi)生事業(yè)機構24個,醫(yī)院、衛(wèi)生院20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防控制中心1個,衛(wèi)生監(jiān)督檢驗機構1個。全縣共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696人,其中醫(yī)師263人,注冊護士199人;有病床位524張,其中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病床位144張。當年新建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3所。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參合人數21.89萬人,參合率90.2%。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電力、通訊、交通等設施完備,功能完善。境內建有電站15處,裝機容量19995千瓦,11萬伏變電站2座,22萬變電站1座,用電供應充足。在實現農村初級電氣化的基礎上,實施了農網改造工程,城鄉(xiāng)同網同階。投資6億元人民幣的縣城整體搬遷和浦市鎮(zhèn)部分搬遷及浦市圍堤防護工程全面守工。有日產5000噸自來水廠1座,城鎮(zhèn)自來水普及率為99%。通訊發(fā)達,境內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圖文傳真、互聯(lián)網絡覆蓋全縣城鄉(xiāng)。沅水、武水環(huán)繞縣城,流經4鄉(xiāng)鎮(zhèn),通航里程73公里,武水經過4鄉(xiāng)鎮(zhèn)匯入沅水,319國道穿境而過,經過縣內60公里,4條縣8條鄉(xiāng)道橫貫全縣,總長300余公里,全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均通公路,87%的村通公路。枝柳鐵路沿縣西南的解放巖、踏虎兩鄉(xiāng)穿過。長渝高速公路已經開通,經過該縣40余公里,極大地改善我縣交通條件。
旅游資源
瀘溪山水毓秀,人杰地靈。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全國生態(tài)建設示范縣。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是中國盤瓠文化的發(fā)祥地,東方戲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的保留地,屈原流放期間的棲住地,沈從文解讀上古懸棺之謎的筆耕地,沅水風景勝地,中國是年輕的氧吧縣城,古樸神秘的民俗風情。人文景觀眾多,有盤瓠廟、辛女祠、懸棺、絕壁仙舟、盤瓠文化民俗村、屈原村、能灘吊橋、浦市“小南京”等。自然風光秀麗,有馬嘴巖、辛女巖、箱子巖、盤瓠洞、天坑群、十里畫壁、天橋山等。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湖南省瀘溪縣縣申報的“盤瓠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土人情
從瀘溪縣老城武溪鎮(zhèn)坐船,溯沅水上行二十二華里,在那彎曲河道的西岸河畔,有座百十戶房舍稠密的村莊,那就是瓦鄉(xiāng)人居住的村寨--屈望村。
它為什么叫“屈望”村呢?據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左徒、愛國詩人屈原,被逐放到江南后,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常常沿江河游覽考察民情。
盤瓠神話是一個流傳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qū)十分有名,十分有影晌的神話。盤瓠神話不僅在《風俗通義》、《搜神記》、《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等諸多古籍中有完整的記載,而且至今在中國南方的苗、瑤、畬等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且作為始祖或重要的圖騰崇拜。《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清《一統(tǒng)志》、《辰州府志》、《瀘溪縣志》等均記載著盤瓠文化的發(fā)祥地為湖南瀘溪。
《后漢書·南蠻卷》注引《荊州記》云:山半有盤瓠石、盤瓠行跡。清《一統(tǒng)志》載:辛女巖在瀘溪縣南三十里,奇峰絕壁,高峻插天,壁立水中,有石屹立如人,相傳高辛氏之女化石于此,傍有石林。
清乾隆《辰州府志》和《瀘溪縣志》亦載:辛女巖在邑南三十里,危峰高聳,有石屹立如人,相傳高辛氏之女于此化為石。民國時期傳教士陳心傳親到實地考察后云:查瀘溪縣三十里辛女溪,溪南有一巖,名白龍巖,位于大江之滸,其危巖之旁,亦有一石如人立,苗人傳其為辛女飛異之化石,名辛女巖,帝女巖······(見《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
歷代墨客官吏赴辛女巖實地考察后寫下的詩詞均在《辰州府志》、《瀘溪縣志》有記載,如明朝的臨察御史林真、瀘溪知縣王珩、兵部副使李棟、墨客王次麒、清朝的教瑜周克昌、米遠侗、瀘溪知縣王珩陳煥、顧奎光、舉人地涌、兵部道紀虛中、墨客劉司琨等等。當代著名民俗學家、侗族著名作家、詩人李鳴高于1986年6月赴辛女巖考察后寫下詩篇《訪瀘溪辛女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