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zhèn)”,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云故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石德鐵路、石太鐵路、307國道、石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坐落境內的石家莊機場已開通20多條國內外航。正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寶庫”的美譽。
行政區(qū)劃
正定縣轄1個街道、5個鎮(zhèn)、4個鄉(xiāng):
街道:城區(qū)街道
鎮(zhèn):正定鎮(zhèn)、諸福屯鎮(zhèn)、曲陽橋鎮(zhèn)、新城鋪鎮(zhèn)、新安鎮(zhèn)
鄉(xiāng):南牛鄉(xiāng)、南樓鄉(xiāng)、西平樂鄉(xiāng)、北早現鄉(xiāng)
古城正定
歷史沿革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東垣故城(石家莊市東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樂壘,建置于公元352年。后因沿襲真定之名,清時改為正定。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新城鋪)。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鮮虞國被晉國所滅,此地屬晉國管轄。
1949年1月,正定縣改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區(qū);1949年6月,撤銷正定市,改為正定縣城關區(qū);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設10個專區(qū)。正定縣屬石門專區(qū);1949年8月10日,石門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正定城內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門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石家莊地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仍轄正定縣;1949年10月,石家莊地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正定遷石家莊市; 1986年4月5日,石家莊地區(qū)撤銷,正定縣劃歸石家莊市。
歷史文化
正定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春秋時期屬鮮虞國,戰(zhàn)國時期屬中山國(后為趙國所滅),漢高祖劉邦十一年(公元前198年)改名為真定府,意為“天下太平”。一千四百多年以來,正定一直是府、州、郡、縣治所,是當時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鎮(zhèn)之一,與北京和保定并稱為“北方古鎮(zhèn)三雄”。正定南城門上至今還鑲有“三關雄鎮(zhèn)”的石刻匾額。
正定城門
地形地貌
地勢:太行山脈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像一堵石墻將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隔開。由太行山向東經過短短30千米的山前傾斜平原,海拔高度迅速降到50米,再向東直到渤海灣300多千米,整個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海拔高度平均在30米以下。
地形:正定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沖洪積扇的中上部,為山前傾斜平原?偟内厔菔俏鞅备,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105米(陳家疃一帶)至65米(蟠桃一帶)之間,自然坡度千分之1.3。正定縣城海拔高度為70.0米。
氣候特征
正定位于北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其特點是大陸季風氣候明顯,春秋短,冬夏長,四季分明。氣溫:日平均氣溫13.1℃,最高氣溫42.8℃(2004年7月15日),最低氣溫-26.5℃(1951年1月8日)。濕度:平均相對濕度62%。風向:年平均風速1.4米/秒,7級以上大風天數9天,全年主導風向西北風。降水:平均年降水量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達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僅265毫米。霜雪:初霜日平均為10月17日,終霜日平均為4月4日,無霜期年平均198天。降雪:初雪日平均為12月1日,終雪日平均為3月9日。土壤開始凍結日平均11月12日,終凍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凍土層深度為54厘米(1984年)。日照:平均日照時數2527小時,日照率58%,太陽輻射總量平均127千卡/平方厘米。水蒸發(fā):年平均水面蒸發(fā)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3.5倍。
河流水系
河北平原上的河流發(fā)源于西部山區(qū)和山西高原。北部大清河水系的河流匯流于白洋淀;南部滏陽河水系匯入寧晉泊,中部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水系直入東部獻縣洪泛區(qū)。遇有大的降水時,山高坡陡洪水奔瀉而下,東部平原高度落差小,排水不暢,在白洋淀、寧晉泊、獻縣泛區(qū)大量滯留,形成大面積滯洪區(qū)。太行山和中部平原鄰接平原(山前傾斜平原)成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都在山前平原上,由此形成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經濟發(fā)達地區(qū)。
河流:滹沱河是流經正定縣的最大河流,位于縣城南部,距南城門不足1千米,入西北——出東南流向,境內長34.6千米,河床寬3~5千米,安全泄洪流量3600立方米每秒。木刀溝位于正定縣境北部,自陳家疃入正定縣界,東經西平樂鄉(xiāng)出境,境內長10千米,安全泄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周漢河,緊靠滹沱河東行,繞縣城西、南、東三面,由固營村出境入藁城市,河長27千米。安全流量40立方米每秒。磁河于正定縣西北陳家疃村、西宿村一帶入境,西北——東南向,至咬村、東楊莊一帶出境入藁城,境內長23.5千米,寬5千米,河道總面積6.15萬畝,久無水,也不行洪,為干枯河道沙質河灘,俗稱“老磁河”。
古城正定風貌
經濟發(fā)展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fā)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縣經受嚴峻考驗、取得明顯成就的一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幫助支持下,縣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保增長、保變樣、保民生、保穩(wěn)定為主線,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扎實工作,開拓創(chuàng)新,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全縣地區(qū)生產總值完成141.2億元,增長12.9%。其中,一產增加值完成22.5億元,增長2.0%;二產增加值完成65.1億元,增長13.1%;三產增加值完成53.6億元,增長16.4%。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3.3億元,增長43.2%。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495元和5708元,增長10%和8%!
財政收入躍上新臺階。全部財政收入完成6.53億元,增長10.0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81億元,增長18.38%。在保工資、保運轉的前提下,全力支持2010年第三屆正博會。
交通狀況
交通線路:石家莊火車站旁邊的公交樞紐有31路公交車直達正定小商品市場(全程票價2元),另外其附近有201路(全程票價也是2元)直達正定師范,車程約45分鐘。北京南站有4459次列車直達正定,車程約四個半小時。
從六里橋走京石高速公路到大瓦窯橋出高速,洞107國道前行,經保定,定州直達正定古城。
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位于石家莊市區(qū)東北方向,距市區(qū)32公里,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際口岸機場。2008年吞吐量已突破100萬。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石家莊正定機場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主要備降機場之一。
古城正定大佛寺
旅游資源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教育名城,正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寶庫”的美譽,F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剎”之稱的隆興寺--既大佛寺,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內21.3米高的銅鑄大悲菩薩是全國最高的立式銅佛,與唐代建筑華塔、開元寺鐘樓和須彌塔、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以及五代遺物文廟大成殿,堪稱中華文物之精粹,改革開放以來,正定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發(fā)展,1994年被批準為國家級社會發(fā)展綜合實驗區(qū)。還有聞名的大佛寺。
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剎”之稱的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內21.3米高的銅鑄大悲菩薩是全國最高的立式銅佛,與唐代建筑華塔、開元寺鐘樓和須彌塔、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以及五代遺物文廟大成殿,堪稱中華文物之精粹,改革開放以來,正定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發(fā)展,1994年被批準為國家級社會發(fā)展綜合實驗區(qū)。
隆興寺:位于石家莊市正定縣縣城,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guī)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剎,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梢姰斈赀@里晨鐘暮鼓,鐘磬齊鳴,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這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有22.28米高,有42臂分別執(zhí)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
正定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F存的建筑卻是顯著的唐代風格。與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開元寺并非采用的對稱布局,而是塔和鐘樓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從早期以塔為中心向晚期以殿為中心的過渡情況。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凌霄塔: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現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城內天寧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際,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當地百姓俗稱木塔。凌霄塔自清早期重修后近三百年間一直未進行過維修,到我國解放時已殘破不堪,尤其是經過1966年邢臺地震后,毀壞更甚,塔剎墜毀。此后,又因風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層也相繼坍塌。為保護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則下,于1982年進行了落架重修。
臨濟寺:澄靈塔坐落于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澄靈塔舉高30.7米,是一座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塔。塔下為寬廣的八角形石砌臺基,臺基之上設須彌座,其束腰部分雕飾極其富麗的奇花異鳥圖案,其上為仿木構磚雕斗拱、平座、欄桿;再上即磚制三層仰蓮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層甚高。正面設對開式拱形假門,側面飾花欞假窗。轉角處作圓形倚住。塔身的八層檐相距甚近,給入以重檐密布之感。從整體看,除第一層掾飛和各層角梁為木制外,其余各層檐下斗拱和平座欄桿均系磚仿木構。塔頂以磚雕刻的剎座,以鐵鑄的相輪、仰月、寶珠,增加了佛塔的莊重。 澄靈塔設計精巧。造型美觀,雕飾富麗,結構富于變化,堪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歲久,早已殘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層瓦頂、殘破的斗拱、磚雕、銅鏡等均一一修繕,煥然新姿。 臨濟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臨濟院在城東南二里許的臨濟村創(chuàng)立。晚唐時禪師義玄駐錫此院并創(chuàng)立臨濟宗,四方信徒紛紛來此參師求學,極盛一時。
長樂門:據相關資料記載,正定城墻屬府級規(guī)制,周長24里、高3丈3尺,設有四門,東曰迎旭、南曰長樂、西曰鎮(zhèn)遠、北曰永安,經過歲月的損耗,正定古城墻僅存有頹壁殘垣和南、西、北三座搖搖欲墜的城門,F在的長樂門是后來修復的,城門分上下兩層,上屋檐下的“長樂門”牌匾為著名書法家啟功所書。
廣惠寺華塔:又名多寶塔。位于正定縣歷史文化街區(qū)東側。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塔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主塔底層四隅各附建一六角形亭狀小塔,小塔環(huán)抱主塔,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精巧華麗,壯觀秀逸。 主塔是一座樓閣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層,各層檐下均配置華麗的磚仿木構斗拱。一至三層平面作八角形,底層中部磚制斗拱,北側辟一券門。二三層均設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門外,還在各側面雕以斜欞假窗、方形佛龕。第三層平座甚大,而塔身顯著縮小,檐上拐角處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層。第四層平面略呈圓形,外觀如同一圓錐體。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華所在,其高度約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圓錐體內檐塔室供奉兩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線為中心,交錯彩塑菩薩、力士、禽獸、獅、象以及樓臺亭閣等形象,題材廣泛、構圖新穎、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動物造型最為逼真,兇猛的獅子、剽悍的大象、欲躍的青蛙,無不生動傳神,活靈活現。
古城榮譽
古建筑藝術寶庫、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先進示范區(q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態(tài)示范縣、全國農業(yè)普查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yōu)質服務先進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