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縣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匯處,是拒馬源、淶水源、易水源三源發(fā)祥地。全縣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285個行政村,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東鄰淶水、易縣,南接唐縣、順平、阜平,西界山西省靈丘縣,北與河北蔚縣相連,淶源縣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區(qū)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經(jīng)114°20′~115°05′,北緯39°01′~39°40′?偯娣e2448平方公里,人口22.19萬。東北距北京160公里,東距天津210公里,東南距保定89公里,山西大同市256公里。
行政區(qū)劃
淶源縣轄6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
鎮(zhèn):淶源鎮(zhèn)、銀坊鎮(zhèn)、走馬驛鎮(zhèn)、水堡鎮(zhèn)、王安鎮(zhèn)鎮(zhèn)、楊家莊鎮(zhèn)
鄉(xiāng):下北頭鄉(xiāng)、南屯鄉(xiāng)、北石佛鄉(xiāng)、東團堡鄉(xiāng)、上莊鄉(xiāng)、留家莊鄉(xiāng)、南馬莊鄉(xiāng)、金家井鄉(xiāng)、煙煤洞鄉(xiāng)、塔崖驛鄉(xiāng)、烏龍溝鄉(xiāng)
歷史沿革
西漢置廣昌縣,屬并州代郡。晉末省入靈丘縣。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復置廣昌縣,治今淶源,屬蔚州。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更名飛狐縣,初屬易州。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改屬上谷郡。隋末廢。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復置。寄治遂城(今徐水縣遂城),遙隸蔚州。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徙今治,屬河北道。元先后屬大同路、弘州、上都路、蔚州。明洪武初復名廣昌縣,屬大同府蔚州。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屬直隸省易州。1913年屬范陽道。1914年改名淶源縣,以境內為淶水發(fā)源地得名,屬直隸省保定道。1945年11月劃歸察哈爾省。1949年8月由察哈爾省。1949年8月由察哈爾省劃歸河北省保定專區(qū)。1970年屬保定地區(qū)。1994年復屬保定市。
歷史悠久
淶源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漢置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建置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勇敢的淶源人民,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早在晚清時期就已將反清滅洋大旗插上了白石山巔;抗日戰(zhàn)爭的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淶源人民為保家衛(wèi)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黃土嶺戰(zhàn)役,日軍中將阿部規(guī)秀就在這里被擊斃,成為中國抗日史中輝煌的戰(zhàn)役之一;淶源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獻身故事已廣為流傳;加拿大國際友人白求恩大夫,為幫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并以身殉職,當年(1939年10月)在淶源縣孫家莊為傷員施行手術的小廟依然保存完好。
地理位置
淶源縣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區(qū)西北部,太行山北端,取淶水源頭之意?偯娣e2448平方公里。東北距北京160公里,東距天津210公里,東南距保定89公里。 淶源縣屬全山區(qū)縣,境內群山起伏,溝谷縱橫,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5座,尤其是位于縣中南部的白石山,海拔2096米,最為雄偉壯觀。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淶源縣河流,主要有拒馬河和唐河兩大河流,均屬于大清河水系,總長79.65公里,總流量19.24立方米/秒。
淶源風光
自然資源
該縣山場廣闊,有山場面積20.33萬公頃,宜林面積13.33萬公頃,宜牧面積6.67萬公頃。山場中生長著獼猴桃、黨參果、蕨菜等600多種具有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有褐馬雞,狍子、山雞等60多種珍禽異獸。淶源主要有礦業(yè)、農業(yè)、林業(yè)、畜牧水產業(yè)、旅游業(yè)、建材業(yè),手工加工業(yè)等行業(yè)。其中礦業(yè)固定資產投資已逾2億元,年采礦能力100萬噸,選冶能力80萬噸。建材企業(yè)有10家。淶源有北方最大的挑補繡花廠、棒針毛衣基地,年產挑補繡花產品80萬套,棒針毛衣60萬件,產品暢銷歐洲、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通過積極的招商引資,淶源縣有了一定的開發(fā)能力,但與其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和巨大的待開發(fā)潛力形成強烈反差。為盡快使淶源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jīng)濟優(yōu)勢,該縣規(guī)劃了50多個重點開發(fā)項目。主要有五類:以采、選、煉為主的礦業(yè)開發(fā);以基礎服務設施和景區(qū)建設為主的旅游開發(fā),以虹鱒魚、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yè)開發(fā);以水電、公路建設為主的基礎產業(yè)的開發(fā);以擴大規(guī)模,開發(fā)新產品為主的現(xiàn)有企業(yè)改造。為保證這些項目的開發(fā)與落實,該縣成立了招商局,重點負責全縣的項目開發(fā)和招商引資工作,加強了開發(fā)力度。
礦產資源豐富,淶源縣境內礦產資源不僅種類多,品位高,而且埋藏淺,儲量大,現(xiàn)已探明43種,主要有鐵、銅、鉛、鋅、金、銀、鉬、石棉、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巖礦等。鐵礦石儲量2億噸,銅礦金屬儲量7萬多噸,鉛鋅金屬總量100多萬噸,金銀儲量居全省縣份第二位,鉬礦金屬量約26萬噸,大理石儲量1.2億立方米。目前,全縣年開采礦石能力為100多萬噸,僅占儲量的5%,選礦能力僅占開采量的70%,冶煉基本處于空白,全縣尚有支家莊北鐵礦,獨山城鐵礦,大灣鋅鉬礦、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巖礦等一大批規(guī)模礦山處于未開發(fā)利用狀態(tài),開發(fā)前景非?捎^。
農業(yè)生產
山場面積廣闊,全縣共有山場305萬畝,宜林荒山285萬畝,年產飼草13億公斤,理論載畜量40萬個羊單位,分別占可利用山場草場的19%和25%,為開發(fā)林牧業(yè)提供了資源基礎。九九年羊飼養(yǎng)量23.03萬只;牛存欄2.04萬頭。天然隔離條件良好,適宜發(fā)展玉米制種,現(xiàn)有制種面積0.2萬畝;晝夜溫差大,適宜發(fā)展馬鈴薯種植,九九年全縣種植5萬畝,總產量達1.5億公斤;季節(jié)差異大,無污染,適宜發(fā)展錯季菜,種植面積2萬畝;丘陵區(qū)、山坡次地面積大,適宜發(fā)展干果,現(xiàn)有核桃6萬畝,大部分為初果期,年產核桃50萬公斤。且廣闊的山場中有獼猴桃、木耳、黨參、玉竹、柴胡、酸棗等600多種具有很高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還有褐馬雞、狍子、山雞、野豬等60多種奇獸珍禽,形成了較大的綜合開發(fā)潛力。
交通通信
交通便利,通訊發(fā)達,淶源縣境內有七條國家級、省級公路穿境而過,五條主要公路干線,分別通往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張家口、山西等地。京原(北京-原平)鐵路線橫貫東西。無線尋呼、移動電話和通訊光纜已與全國并網(wǎng)。
北京--淶源:走京深高速,河北高碑店下高速,向西走112國道,經(jīng)淶水,易縣,清西陵,紫荊關,到淶源,240公里,
1、從北京西站乘坐6437次、6095次、k603次、1163次列車直達。
2、從北京站乘坐1171次列車直達。
3、在旅游旺季(4月中旬--10月中旬)有北京到淶源的全空調旅游專列。
基礎設施
淶源亨改革開放之天時,縣委縣政府以其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絡,功能齊全的配套設施以及寬松的環(huán)境,優(yōu)惠的政策,確立了農業(yè)富民,礦業(yè)富縣,旅游富社會的“三富”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和以開放促開發(fā),以開發(fā)促發(fā)展的方針,全縣上下,廣交朋友,誠招客商,為全縣的開發(fā)提供了超群絕倫的優(yōu)越條件,也為高瞻遠矚,志創(chuàng)偉業(yè)的國內外投資者創(chuàng)造了極為廣闊的合作前景。
水和電力豐沛,境內有唐河、拒馬河兩條主要河流,流長80公里,年徑流總量4.66億立方米。有11萬伏電站兩座,35千伏電站12座,裝機1.2萬千瓦火電廠一座,水電站31座,年發(fā)電量近2億度,轉供電設備與其配套。
淶源縣閣院寺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獨特,游覽面積320平方公里,景觀景點達218個,集奇峰、怪石、云海、峽谷、瀑布、文物古跡于一體。一是夏季涼爽,由于地面抬升,群山環(huán)抱,淶源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氣候,盛夏月份平均氣溫僅21.7℃,比北京、天津、低10℃,比承德避暑山莊低2.6℃,比北戴河低3.8℃,每當平原地區(qū)酷熱難耐時節(jié),這里卻是“日披衫夜擁棉,涼風吹面樂悠然”的景象,故被譽為“涼城”,二是水泉匯聚,淶水源、易水源、拒馬源是拒馬河的三大源頭,三源泉水噴涌,四季溫涼,這種“群泉匯聚蕩清流”的景觀,被稱為華北一絕。三是山峰秀美,數(shù)百里怪石奇峰應接不暇。“形勢之勝,為他郡所弗及”,有“小黃山”之稱的白石山海拔2089米,山腰云海浩邈,氣象萬千,山頂奇峰綴寶,怪石裝點,花草滿目;“十瀑峽”景區(qū)飛珠濺玉,瀑潭相連,既氣勢宏偉,又秀氣非凡,“仙人峪”景區(qū)兩山壁立,一線中通,谷中有谷,洞中有洞,百步一景,景景稱雄,在明清時代,就有“北方峨嵋”的盛譽。四是古跡赫然。唐代的“興文塔”,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的泰山宮,楊家將眾多古跡無不充滿魅力,令人心馳神往。遼代閣院寺的鐵鐘,目前全國考史絕無僅有。綿延150公里的內長城,威武雄壯。經(jīng)專家詳細考察論證,確認淶源縣是比秦皇島、北戴河、承德避暑山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旅游勝地,被列入為河北省涼城旅游度假區(qū),通過短短幾年的開發(fā),已展示出了巨大的吸引力。
構造峰林——白石山最重要的地質遺跡之一
登上白石山頂,映入眼簾的是奇峰林立,峭崖深谷,險峻壯觀,山峰上奇石百態(tài),光怪陸離,峰叢如迷陣,到底有多少山峰,至今也沒人能數(shù)清楚,籠統(tǒng)的說,大約100多座,每平方公里40多座。白石山把我國各大名山特點集中于一身,像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煙云、廬山的瀑布、峨眉山的清涼……。白石山可以用“雄、險、奇、幻”來概括,雄和險是白石山峰林景觀的主體,而奇、幻是白石山峰林景觀的靈魂。
白石山體“底座”為肉紅色燕山期花崗巖(距今1.4億年),它是王安鎮(zhèn)巨型花崗巖基的西延部分:上部(即“頂蓋”)為白色的、產狀近水平的中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白云巖(距今10億年前形成),又稱為“頂盤懸掛體”。約占26.4平方公里,厚度超過1000米;◢弾r底座十分穩(wěn)定,使得其上的大理巖構造峰林保留至今,避免了地震等構造作用的破壞。
雄偉壯麗的白石山構造峰林,它的主體地層稱為“霧迷山組”,霧迷山組是在距今10億年前(具體來說,大約在距今14億年——12億年期間)生成的,地質學家反它命名為霧迷山組,霧迷山組名稱來源于河北省薊縣的霧迷山。北京周邊許多旅游勝地的山峰也都是由霧迷山組“構筑”而成。如京東大峽谷、十渡、野三坡、茍各莊等等。霧迷山組代號為JXW,主要巖性為燧石條帶(或燧石結核)白云巖。
文化遺址
拒馬源中石器時代遺址:在拒馬源北側臺地上(農業(yè)局北側)。文化層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燒骨、燒果核、紅褐色素面陶片、黑褐色素面陶片、陶支架、碳等。據(jù)測定這處遺址距今9000±100多年,這一時期屬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時期,人們還過著狩獵、采集生活。這一發(fā)現(xiàn),將人類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
南屯仰韶文化遺址:位于拒馬河南岸,文化層內包含物有石鏟、紅陶泥質磨光缽口沿、紅陶夾沙劃紋陶片、黑陶夾沙素面陶片等,屬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約6000年,農業(yè)、家畜飼養(yǎng)、漁獵、制陶技術都已發(fā)達,婚姻已由"群婚"發(fā)展為"對偶婚",這里就是一個氏族部落的遺址。
三甲村商代遺址:即為史載"紂王城"遺址!逗颖蓖ㄖ靖濉酚洠"紂王城,在淶源縣東十五里,清統(tǒng)志相傳紂派比干筑,此中有比干廟,清畿輔通志、按山西通志名商王址存",史載與出土文物相合,此處當屬“紂王城”無異。
土特產品
淶源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山珍野味,除了小米、豆類、蕎麥、莜麥等農產品外,還有水產品虹鱒魚、干果核頭、水果楸子,山珍野味"八大珍"、"小八珍"及藥材等。
楸子,似李,比李子小,味甜、酸、澀。淶源盛產,它處少有。獨特的味道被不少人偏愛。
淶源核頭"老鴰啄",皮薄仁大,民國年間即用駱駝和騾幫運往天津港出口,每馱可換兩塊大洋。
"大八珍"指蕨菜、黑木耳、蘑菇、黃花、升麻、沙棘、獼猴桃、榛子。
"小八珍"指苦菜、山韭菜、山蕨蔥、木拉芽、石花菜、軟地皮、代穗菜、山素子、蒼術菜。
其中屬蘑菇的品種多,有松蘑、草蘑之分,有黑里子、云盤、羊眼等等之別,味道不同品質有異。采蘑也有許多技巧。
淶源山場廣闊,氣候多樣,草木豐茂,藥材種類多,質量上乘,年總產量達500多萬公斤,居河北省首位,歷史上有"南藥北藥"之說,南指安國,北指淶源。白石山、橫嶺子是主要產地。僅暢銷的大路藥材就有一百五十多種,如黑柴胡、防風、桔梗、串地龍、玉竹、黃苓等等。山民采藥身負"十五斤"(七斤簍八斤镢),每逢夏天掛鋤勾后,男女成群結隊上山采藥。原來本有"水過千層網(wǎng)、網(wǎng)網(wǎng)有魚蝦"的說法,但近年來采刨過量,日漸稀少,需休養(yǎng)生息,有所節(jié)制。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表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建、家具、裝潢、服飾及文娛活動等。
淶源梆子風格介于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之間,曲調較簡單,淶源方言味道濃,是山里人自娛自樂發(fā)展和流傳下來的,其中保留有很大部分的古老節(jié)目,原始古樸、粗獷豪放、詼諧活潑,泥土氣息濃郁。
淶源窗花,是剪紙藝術的一種,以宣紙為原料,刀工刻制為主,再加顏料點染而成,題材以花卉、鳥獸蟲魚、戲劇人物為主。造型質樸,生動有趣,彩色艷麗喜慶,民間藝術特色濃郁。淶源窗花從清乾降年間興起,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歷史,與蔚縣剪紙風格相近,屬同一流派。舊式住房多為直欞窗,窗花就是貼在窗格空中的,逢年過節(jié),人們用漂白麻紙糊窗子,再貼上窗花,增加喜慶歡樂氣氛。"連年有余"、"蓮開并蒂"、"多福多壽"、"肥豬拱門"等題材還表達著人們的心愿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