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區(qū),海南省三亞市轄區(qū),位于三亞市西部,總面積383.25平方千米。崖州區(qū)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5.4℃。崖州區(qū)下轄8個社區(qū)、24個行政村、1個南濱居。區(qū)人民政府駐三亞市崖州區(qū)崖州大道1號。崖州區(qū)戶籍人口110211人。
崖州是海南歷史最悠久的城郡,是中央政府在海南設立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1985年,建崖城鎮(zhèn);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三亞市崖城鎮(zhèn),設立三亞市崖州區(qū)。崖州區(qū)交通便利,西線高速公路(G98)、?—榆林(西)公路(225國道)、粵海鐵路和海南西環(huán)鐵路穿境而過。崖州區(qū)是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海南省第二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qū)。 崖州區(qū)有南山及大小洞天2處5A級景區(qū)。
【行政區(qū)劃】
崖州區(qū)轄8個社區(qū)、24個行政村、1個南濱居:
社區(qū)/居:東關社區(qū)、雀信社區(qū)、東京社區(qū)、中和社區(qū)、龍港社區(qū)、文明社區(qū)、梅聯社區(qū)、南濱居社區(qū)、深?萍汲巧鐓^(qū)
行政村:城東村、拱北村、崖城村、城西村、水南村、大蛋村、南山村、抱古村、北嶺村、赤草村、港門村、乾隆村、臨高村、保平村、鹽灶村、海棠村、梅東村、長山村、鳳嶺村、三公里村、梅西村、三更村、鎮(zhèn)海村、雅安村
【建置沿革】
崖州是海南歷史最悠久的城郡,是中央政府在海南設立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歷史可追溯上千年。根據史載,最早使用“崖州”這個名稱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秦始皇設置南方三郡,崖州是象郡,而崖城(即古崖州城,崖州區(qū)的前身)是古崖州治所所在地;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來的州、郡、縣均設在此處。“崖州”之名即因地處古崖州州治而得。 清朝末年,崖城分為三坊四廂,三坊即遵道坊(城內、并西門)、日升坊(城東北、環(huán)南)、起晨坊(馬站);四廂即東廂、西廂、南廂、北廂。 民國九年(1920年),改稱崖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崖城劃歸一區(qū)。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崖城稱為仁義鄉(xiāng)。 中華人民共和國后,廢仁義鄉(xiāng)而分城東、崖城、城西、抱古、南山、北嶺、白超、水南等八個小鄉(xiāng)。 1954年10月,原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至三亞,崖城鎮(zhèn)正式成立。 1957年7月,撤區(qū)并鄉(xiāng),崖城地區(qū)并為崖城和白超二個大鄉(xiāng)(崖城大鄉(xiāng)由崖城、城東、城西、水南小鄉(xiāng)并入,白超大鄉(xiāng)由白超、北嶺、南山、抱古小鄉(xiāng)并入)。 1958年,原崖縣第一區(qū)管轄的崖城、白超、梅山、港門鄉(xiāng)和國營南濱農場合并,成立炮艇公社。 1959年,場社分開。 1961年7月,廢炮艇公社,分出成立崖城、保港、梅山三個公社。 1983年,改設崖城區(qū)。 1985年,改為崖城鎮(zhèn)。 2001年8月,三亞市實行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撤并,撤銷保港鎮(zhèn)、梅山鎮(zhèn)、雅亮鄉(xiāng),并入崖城鎮(zhèn)。 2006年11月,調整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將雅亮片區(qū)劃歸育才鎮(zhèn)管理。 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三亞市崖城鎮(zhèn),設立三亞市崖州區(qū),以原崖城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為崖州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崖州區(qū)人民政府駐水南大道288號。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崖州區(qū)位于三亞市西部,東與三亞市天涯區(qū)毗鄰,北群山連綿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接壤,西與樂東黎族自治縣交界,南臨南海?偯娣e383.25平方千米,海岸線全長50.47千米。
地形地貌 崖州區(qū)地處寧遠河下游開闊地帶,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勢,北部山高嶺峻,南部為平原海岸。寧遠河中游有大小不規(guī)則的沿山臺地,以及丘陵地形。沙壩泄湖海岸分布在崖州灣。崖州灣海岸主要由沙質構成。
氣候 崖州區(qū)的氣候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5.4℃,7月平均最高氣溫28.3℃,1月平均最低氣溫20.7℃,全年日照時間約2563小時。
水文 崖州區(qū)域內的寧遠河是瓊南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約1039平方千米,除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外是海南島的第四大河。發(fā)源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西部毛感鄉(xiāng)仙安石林南麓,在崖州區(qū)港門村注入南海。此外,還有干流的大隆水庫,總庫容約4.27億方,周邊分布有文尖水庫、高山水庫。
【交通運輸】
崖州區(qū)交通便利,西線高速公路(G98)、?—榆林(西)公路(225國道)、粵海鐵路和海南西環(huán)鐵路穿境而過,其中西線高速公路(G98)設有崖城、保港、梅山三處出入口,有鄉(xiāng)道57.121公里,村道152.553公里,建有崖州中心漁港、南山貨運港、西環(huán)高鐵崖州站及旅游鐵路南山站等交通基礎設施。
【社會事業(yè)】
教育事業(yè) 崖州區(qū)共有各類學校70所,比2021年末減少5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小學25所。全區(qū)教師人數1365人,幼兒園教職工957人。在校學生數17420人;中學生(含高中)6987人;幼兒園學生5089人。
【風景名勝】
大小洞天旅游區(qū)
大小洞天旅游區(qū)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qū)大小洞天景區(qū),為5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是道教文化風景區(qū),擁有“小洞天”“釣臺”“海山奇觀”“仙人足”“試劍峰”等歷代詩文摩崖石刻,景區(qū)內可以在“洞天福地”尋古代的道跡仙蹤,在“福壽南山”感受長壽文化,在“南海龍王”感受中華龍文化,在“摩崖題詠”追溯古崖州文化淵流,在“山海奇觀”區(qū)域的三亞自然博物館探秘1.4億年前生命世界。 2005年12月,大小洞天旅游區(qū)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7年5月,大小洞天旅游區(qū)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南山文化旅游區(qū)
南山文化旅游區(qū)位于海南省三亞市西南40公里處,是中國最南端的山,屬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其空氣質量和海水質量居全國首位,森林覆蓋率為97%,是一座展示中國佛教傳統(tǒng)文化的大型園區(qū)。南山文化旅游區(qū)是國家AAAAA旅游景區(qū),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中國佛教名山勝地,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優(yōu)先項目,海南省生態(tài)旅游示范景區(qū)。 南山主要景點有南山寺、海上觀音、不二法門、觀音文化苑、天竺圣跡、佛名勝景觀苑、十方塔林與歸根園、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齋購物一條街等。其中,108米海上觀音是當之無愧的亮點之一,是世界首尊金玉觀世音菩薩塑像,聞名全海南的鎮(zhèn)島之寶。
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即現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zhèn),位于三亞市西40多公里處,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里。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繁多的名勝古跡而成為海南旅游勝地。 海南建省辦大特區(qū)后,崖州城的城門已修繕一新,顯得雄偉壯觀,中外游客川流不息。在崖城還有聞名海內外的風景區(qū)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鰲,枕海壁立,峰巒竟秀,林木重疊,山奇石怪,千姿百態(tài),綠榕垂蔭,紅豆如星,泉清似醴。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游覽區(qū)位于海南省三亞市西南方向,位于三亞灣和紅塘灣之間的岬角上?偯娣e為16.4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10.4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為6平方千米。因景區(qū)兩塊巨石分別刻有“天涯”、“海角”及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天涯海角游覽區(qū)”而得名。 天涯海角的自然景觀是由大型海灘巖、下馬嶺、天涯灣以及沙灘和海水組成。 游覽區(qū)主要有“天涯”石、“海角”石、“南天一柱”等景點。 1994年,天涯海角游覽區(qū)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01年,天涯海角游覽區(qū)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
【歷史文化】
文物保護 崖州區(qū)共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23家,占三亞市總量的74%。 其中有書院、公館、會館、名人故居和重要古民居50多座,有新石器遺址7個,有古城墻和歷史文化遺跡地20個,有民國時期歷史騎樓街區(qū),轎夫、牌坊騎樓街區(qū)等,還有紅色歷史紀念地等。
非遺文化 崖州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種類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歷史文化價值高。其中的“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和“海南黎族紡、染、織、繡技藝”被稱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22年6月,崖州區(qū)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8項。
地方方言 崖州區(qū)主要語言有普通話、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方言主要為海南話、軍話和邁話,少數民族語言為黎語。
【歷史建筑】
崖城學宮(崖城孔廟) 位于三亞市崖州區(qū)城內中街,由學宮(明倫堂)與文廟組成,合稱“學宮”,民間俗稱為“圣廟”或“文廟”,是古崖州的最高學府,也是中國最南端祭祀孔子的廟宇。“學宮”居左,“文廟” 居右,現具有“學宮”性質的明倫堂,已被改建為現在的“崖城中學”,明倫堂舊址已毀。“文廟”現有建筑布局,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道光四年(1834年)“圣廟遷于武址”(《遷建崖州學記》•道光四年勒石)的基礎上,由崖城文人、工匠赴山東曲阜取樣,并根據當時的崖州地理條件進行配設與增減、擴修而成,其中大成殿的主要建筑構件由原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文廟遷建及用原址“舊武弁廨”之建筑構件,“庀材鳩役,經營惟新”(湖北布政使張岳崧《重修崖州學宮碑記》清•道光五年七月勒石)而成,其余為道光三年、同治十一年所建。其時的文廟建筑由南向北一條中軸線上,分列有:文明門、尊經閣、少司徒牌坊、義門、禮門及宮墻、欞星門、泮池與泮橋、前東西兩廡、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忠孝祠、節(jié)義祠、大成門、后東西兩廡、明倫堂、露臺(謁臺)、大成殿、崇圣祠等。
崖州古城(墻) 明至清代,位于崖州區(qū)內。據《崖州志》(郭沫若校訂本)記載:崖州古城始建于宋,原系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砌磚,紹定六年(1233年)開東、西、南三門,明洪武十八年(1385 年)擴建城址,復加磚砌,城門上建敵樓,外挖護城壕,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立吊橋,清道光二十一年(1843年)改南門為“文明門”。1966年前后部分城墻被毀,F存城墻南門“文明門”和距“文明門”西面800米處的敵樓城墻,城磚側面有“官”與“吉”字印款。西北角的護城河保存較為完整,有磚砌拱橋一座。
迎旺塔 迎旺塔位于崖州城西村西南200米。據清末《崖州志》記載, 塔建于清道光三十年至咸豐元年(1850—1851年)。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塔基周長13.2米、塔高約20.6米;塔腔為壁內折上式, 每層有疊澀外挑磚檐,塔剎被槍擊破缺。該塔現已向西南傾斜。2001年城西居委會部分居民自發(fā)捐款在市博物館的指導下進行維修。
官溝及廣濟橋 廣濟橋始建于清代,位于崖州區(qū)水南村東2公里。清康熙九年(1670年)廣度寺性俊和尚籌募資金,自行設計、建造。橋長15 米,寬4.5米,單孔磚石混砌拱橋,拱高15米。東西走向,橫跨官溝之上。橋東端原有康熙九年立“廣濟橋碑記”碑一通。碑文《崖州志》記載。 官溝,位于城東南城北二里許南北兩支,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崖州太守林資深建,故稱官溝,用于引寧遠河水灌溉田地。今保存有戶部員外郎胡文路撰刻《崖守林侯興溝安黎碑記》, 碑文已經模糊,《崖州志》藝文有記。
小洞天摩崖石刻 小洞天摩崖石刻。共7幀,位于崖州區(qū)南山大坡村東南5公里, 分布于海邊南山(又名鰲山,海拔高程478米)的整塊大型巖石上, 石刻的最高海拔高程為80米,最低的海拔高程為5米。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吉陽軍知軍周康在一巖石上刻詩文“石船記”。淳祐七年(1247年)郡守毛奎楷書陰刻,橫書“小洞天”三字,每字徑105厘米;在小洞天巖西壁刻“釣臺”二字,每字徑75厘米;鰲山中的海山奇觀石室高2.5、深3、寬5米。在石室正面陰刻毛奎的楷書“海山奇觀”四字,每字徑60厘米,其下刻有描寫吉陽軍山水風情的詩文,石室右石磴刻“仙梯”二字,每字徑65厘米。南壁題大小洞天詩和王渚和韻詩,以及題詞敘記。巖石四周分布海南特色的野生植物,其中以被美譽為“南山不老松”的龍血樹最多。景區(qū)內樹齡逾千年的有兩千多株,最長的有六千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