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區(qū),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是慶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流通中心,慶陽市黨政機關所在地。地處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北靠慶城縣,南接寧縣,西與鎮(zhèn)原縣毗鄰,東與合水縣相望,總面積999平方千米。西峰區(qū)轄6個街道、5個鎮(zhèn)、2個鄉(xiāng)。西峰區(qū)常住人口513856人。
西峰區(qū)所在的董志塬面是天然的綠色農業(yè)生產基地,素有“隴東糧倉”、“隴上明珠”之稱。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榮譽稱號。
【行政區(qū)劃】
西峰區(qū)轄6個街道、5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街道:解放路街道、安定路街道、蘭州路街道、朔州路街道、石油路街道、學院路街道
鎮(zhèn):肖金鎮(zhèn)、董志鎮(zhèn)、后官寨鎮(zhèn)、彭原鎮(zhèn)、溫泉鎮(zhèn)
鄉(xiāng):什社鄉(xiāng)、顯勝鄉(xiāng)
【建置沿革】
夏商,屬雍州之域。 春秋戰(zhàn)國,地屬義渠戎國,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 秦,屬北地郡。 西漢,屬郁郅縣。東漢,羌戎入侵,郡縣皆廢。 南北朝,屬彭陽縣(縣治在今董志鄉(xiāng)南廟村)。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彭陽為彭原(縣治在今彭原鄉(xiāng)彭原村)。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彭原劃歸寧州管轄。 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彭原、安化入慶陽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復設安化縣,直隸于陜西布政司。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設董志分縣(縣治在今董志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民國二年(1913年),撤董志分縣入安化縣,遂改名慶陽縣,隸涇源道;民國六年(1917年),西峰受隴東鎮(zhèn)守使管轄(治所在平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黨在西峰設立甘肅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后,成立軍管會。 1950年,隴東分區(qū)易名為慶陽分區(qū),區(qū)署設西峰,遂成立西峰市(縣級),同年5月25日,改縣級市為區(qū)級市,歸屬慶陽縣。 1954年,改市為區(qū)。 1955年,改區(qū)為鎮(zhèn)。 1985年5月,設立西峰市(縣級),原慶陽縣南部8個鄉(xiāng)鎮(zhèn)及原西峰鎮(zhèn)轄區(qū)劃歸西峰市管轄,撤消西峰鎮(zhèn),增設寨子鄉(xiāng)和南街、北街2個街道辦事處。 2002年6月,慶陽地區(qū)撤地設市,西峰撤市設區(qū)。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 西峰區(qū),地處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北靠慶城縣,南接寧縣,西與鎮(zhèn)原縣毗鄰,東與合水縣相望,總面積999平方千米。
地貌 西峰區(qū)屬黃土高原溝壑區(qū),海拔1421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以董志、彭原兩鎮(zhèn)為中心的董志塬,塬面完整,地勢平坦,是全國最大的黃土高原區(qū)。
氣候 西峰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年日照總時2400-2600小時,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年無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社會事業(yè)】
教育事業(yè) 西峰區(qū)內共有各類學校224所。其中大專院校2所,中等職業(yè)學校9所,中學24所(其中:獨立初中10所,完全中學5所,高級中學5所,一貫制中學4所),普通小學10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89所。各類學校共有教職工8419人,其中專任教師7792人。在校學生97910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59%,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5.68%。
文化事業(yè) 西峰區(qū)有專業(yè)劇團2個,文化(藝術)館2個,圖書館2個,博物館2個,畫院1個,文化站8個,農村文化室100個,農家書屋104個,露天劇場35個。
醫(yī)療衛(wèi)生 西峰區(qū)轄區(qū)擁有衛(wèi)生機構330個,其中醫(yī)院13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站)18個、衛(wèi)生院8個、村衛(wèi)生室113個、門診部、診所(衛(wèi)生所、醫(yī)務室)16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婦幼保健院(所、站)2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wèi)生監(jiān)督所(中心)1個,計劃生育服務機構16個。實有醫(yī)療病床3606張。衛(wèi)生技術人員4220人,其中: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1485人,注冊護士1292人,藥師(士)201人,技師(士)180人,其他人員320人。
【交通運輸】
公路 西峰區(qū)有慶陽客運中心(汽車南站)、慶陽汽車北站(汽車北站)、西峰汽車站(汽車西站)三個客運車站。可以到達慶陽各縣以及廣州、東莞、南陽、烏魯木齊、西寧、天水、嘉峪關、敦煌、定西、神木、呼和浩特、西安、榆林、平涼、臨汾、蘭州、吳忠、延安、石家莊、洛陽、烏海、北京、銀川、太原、包頭、烏魯木齊、成都、深圳、上海等地。 G22青蘭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實現(xiàn)了甘肅東部出口的高速化。東至延安、臨汾,南至平涼、西安、蘭州。 西峰區(qū)南北有S202通過,北可以到慶城縣,南可以至平涼、西安。
鐵路 銀西客運專線正線全長616.55公里,線路北起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銀川市,經靈武市、吳忠市,向南途經甘肅省環(huán)縣、慶城縣、慶陽市區(qū)進入陜西省境內,經彬縣、乾縣、咸陽國際機場接入西安北客站。該鐵路2015年12月23日在慶陽隧道開工建設,2020年底已全線通車。
航空 慶陽機場始建于1976年,1977年建成通航,屬國內支線機場,位于慶陽市西峰區(qū)西北5公里彭原鄉(xiāng)李家寺村。慶陽機場飛行區(qū)等級按4C級標準建設,擁有一條長2600米、寬45米的跑道,可滿足A320、B737系列機型全天候起降。
【風景名勝】
董志塬
董志塬位于甘肅最東部,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塬面平坦,塬邊破碎。因其黃土堆積最厚(200多米),塬面最完整,面積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農耕歷史悠久,故此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塬”。
南小河溝
南小河溝位于距西峰城區(qū)13公里的董志原西畔,溝壑縱橫,谷坡陡峭,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翡翠。南小河溝流域面積36.3平方公里,是黃委會西峰水保站堅持半個世紀研究水土流失規(guī)律的基地,也是全國小流域治理的樣板。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舊稱寺溝),位于西峰西南25公里,處蒲河茹河交匯口東岸、覆鐘山面西的崖壁上?呷河墒榔、花鴇崖、石崖東面窟群、樓底村窟及寺溝窟群組成,尤以寺溝窟群最為集中、宏大、堂皇。該窟群開鑿于高約20米、長約120米石壁上,上下三層,以165窟為中心,分向西翼展開,狀若蜂房,間有依勢鑿就的階梯相通。計現(xiàn)存窟龕295窟,造像2126軀,其數(shù)量之多,甚至超過了麥積山、炳靈寺窟群。在絕大多數(shù)窟龕內,原來均有彩繪壁畫,現(xiàn)少數(shù)洞窟仍留有殘跡。據(jù)專家考證,北石窟寺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一千五百余年,代有修鑿,既有官方崇佛的宏壯巨制,又有民間眾生贖罪的精巧微構,尤以北魏、盛唐修鑿規(guī)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北石窟寺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著名的旅游勝地。
小崆峒
小崆峒位于西峰區(qū)城南九公里的董志塬畔,是隴東黃土高原的“天然標本園”和黃土溝壑區(qū)少見的風景旅游勝地。小崆峒風景旅游區(qū),由陜西城鄉(xiāng)設計研究院于2000年3月完成總體規(guī)劃。規(guī)劃總面積194公頃,其中管理范圍102公頃,外圍保護帶116公頃,分為五個功能區(qū),六個景區(qū),二十一個景點。
老洞仙山風景名勝區(qū)
肖金鎮(zhèn)老洞仙山風景名勝區(qū),距西峰城區(qū)17公里,離202省道3.5公里,有四大景區(qū)和幾十個大小不同的風景點。東有九龍回頭盤踞和周朝時期的烽火臺呼應;西有元、明埋藏的吳城古堡臥虎展尾潛伏;南有四大名山和“五八”上水工程祥云對照;北有金雞峻嶺及寺崖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籠罩。呈現(xiàn)出望峽洞窟,山原相目的意境。
隴東農耕民俗文化村
隴東農耕民俗文化村坐落在小崆峒北門內,一座典型的隴東崖莊院落,背原面山向陽,崖背一磚到頂,窯洞排列整齊,院落雅致靜謐,花園繁花似錦。大門外右側因勢修建一座高廈,另具匠心,增加了窯洞民居的層次和對稱,顯得和諧而有情趣。院中央矗立一尊公劉巨像,懷抱谷穗,盤髻飄髯,目視遠方,面帶微笑,睿智而安詳,似勞作歸來,又似佇立籌謀。公劉是奠定周王朝基礎的部落首領,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山之祖。公劉塑象是隴東民俗文化村點睛之筆。
巴家嘴水庫大壩
巴家嘴水庫大壩位于西距西峰15公里、黃河第三級支流的蒲河中段的巴家嘴,是一座高74米,長539米,底寬404米,頂寬6米的巨型黃土大壩,被稱為“亞洲黃土第一壩”的巴家嘴水庫大壩。
東湖公園
東湖公園是慶陽市的一處大型綜合型游樂場所。位于西峰區(qū)九龍路北段繁華地段,占地約458.01畝,內有峰、湖、亭、橋觀賞景點和水、陸、空等游樂設施。東湖公園始建于1988年,1992年初具規(guī)模,1993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其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擴建,2014年底作為全開放式城市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民俗博物館
隴東民俗博物館地處西峰南郊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風景旅游區(qū),是慶陽唯一的一個專門搜集、整理、挖掘、陳列隴東民俗文物的機構。展覽館建設突出了當?shù)貍鹘y(tǒng)的地坑院式民居風格,由十八孔窯洞組成,建設面積3600平方米。
新興園
新興示范園(簡稱新興園),位于西巴公路沿線,后官寨鄉(xiāng)溝畎村,距西峰城區(qū)10公里,總占地面積2000畝,是西峰區(qū)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集休閑度假、風情旅游、餐飲住宿于一體的大型自然生態(tài)園區(qū),建成窯洞賓館、別墅、噴泉、游泳池、垂釣中心、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網球場、射擊場、桑拿洗浴、會務接待多功能健身、植物園、森林公園、圍獵場、動物園等項目。
黑老鍋景區(qū)
黑老鍋峽谷”長千余米,怪石突兀,巖壁陡峭,黑里透紅,紅中夾黃,經流水沖刷將土地切割成一條裂縫,河流暗入地下,河床在地下不斷加寬,酷似燒飯的鐵鍋,故當?shù)厝擞H切稱之“黑老鍋”。溝深約0.5公里,寬2-4米不等,由砂石層、黃土層和山泉水在寒冷冬天滴水成冰、順勢形成了冰洞和各種形狀的冰景。在冬季,周圍滲水形成冰掛、冰瀑極為壯觀,平添了不少神秘。正是它的神秘,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戶外旅行團體慕名而至,掀起了一股“黑老鍋峽谷”旅游熱潮。整個景觀渾然天成,如同一座“地下冰宮、天然冰庫、黃土冰窖”,是慶陽盆地黃土高坡上一道罕見的地貌奇觀。
【歷史文化】
窯洞民居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西峰黃土同整個黃土高原一樣,是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風成土狀堆積物,已有約120萬年。黃土層厚度一般為50至100米,最厚處可達200米。因黃土層深厚,土質密實,極適宜于挖洞建窯,數(shù)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來,窯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窯洞類型很多,但按大類分基本上有三種:一是明莊窯洞;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窯洞;三是箍窯。 窯洞按用途細分還有很多。如為了防盜,在正面窯上面再打個小窯,名曰高窯;在窯內一側再打個能藏東西的小窯名叫拐窯;若因窯小,在盤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窯叫炕窯;為了躲避戰(zhàn)亂,在莊附近另挖一長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窯、廚窯、畜圈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 窯洞是農民生活的搖籃。它對黃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窯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中國建筑工藝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環(huán)境成為慶陽窯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荷花舞 西峰區(qū)是周先祖公劉開創(chuàng)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遺俗和農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間荷花舞文化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載入《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的“荷花舞”就源于此,慶陽也因此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荷花舞之鄉(xiāng)”。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劉開創(chuàng)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國后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區(qū)的社火中,并被改編成500人參與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對周文化在民間的遺傳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對華夏農耕文化滋生的溫文、典雅、優(yōu)美的藝術形象更具有探索價值。在現(xiàn)代的藝術園地里,輕捷、飄逸、熱烈的舞姿和氣氛更是群眾文化活動保留的舞蹈藝術。
徒手秧歌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鑼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種表演形式。起源于北方,是產生于農田里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松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于是出現(xiàn)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每遇節(jié)慶活動,人們都要扭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xiàn)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現(xiàn)了一批很有藝術價值的秧歌文藝作品。 慶陽的秧歌有兩種,一種叫秧歌舞,一種叫秧歌劇。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稱“扭秧歌”,始終突出一個“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進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變換各種隊形,聚散分合,動靜有序,看起來使人眼花繚亂,妙趣橫生。秧歌舞表演人數(shù),可多可少,有男有女,雙排偶數(shù)。人物化裝多式多樣,有工人、農民、軍人、學生,還有老漢、丑婆、大頭娃娃等;徒手秧歌是慶陽秧歌的一大特點。演員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這種表演形式難度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煙斗、花朵、鐮刀、斧頭的。腰中多束紅綠彩帶,扭動時如花海翻浪,異常耀眼。秧歌劇與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載歌載舞,而且有故事情節(jié),只不過是劇情線條比較單一罷了。當年隴東解放區(qū)流行的《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就是這一藝術形式的代表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秧歌這種文藝表演形式廣泛流傳。人們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悅心情,歌唱人民領袖和社會主義新事物。每年春節(jié)、國慶和其他重要節(jié)慶活動,都有秧歌隊出現(xiàn),秧歌隊成為街道文藝活動的主流和亮點。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jié)期間,陽的秧歌使國內外賓客大開眼界,特別是徒手秧歌,使來賓大飽眼福。
隴東嗩吶 隴東嗩吶在明代就有流傳,有四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從清代開始逐步成熟至民國達到興盛。 隴東嗩吶,經過百年的演變,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躍和滿足了窮鄉(xiāng)僻壤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表現(xiàn)為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xiāng)村廟會、節(jié)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為其助興,表現(xiàn)民間民俗活動的廣泛性。隴東地區(qū)紅白事中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朝奠、請先生、請客、跑報、樂祭、游食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具有領先特征。西峰隴東嗩吶融民間文學、民間器樂、民間禮儀習俗、風土人情于一體,具有稀有珍貴的價值。
【名優(yōu)特產】
西峰區(qū)特產有:黃花菜、烤煙、富士蘋果、什社小米等。
【榮譽稱號】
2019年9月,西峰區(qū)入選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2020年1月,西峰區(qū)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xiàn)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2020年11月,西峰區(qū)入選第三批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qū))。 2021年,西峰區(qū)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2年,西峰區(qū)入選甘肅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